一、为什么苏轼写下《题西林壁》?
你知道吗?这首看似简单的山水诗,其实是苏轼被贬黄州五年后的人生顿悟!1084年,47岁的苏轼终于结束流放生涯,在调任汝州途中与好友同游庐山。当他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前题诗时,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官员——”乌台诗案”的磨难让他学会了用更通透的眼光看全球。
诗中”横看成岭侧成峰”的庐山,正是苏轼眼中的现实全球:换个角度,竟是另一番景象。这哪里是在写山?分明是在写人生的多面性啊!
二、四句诗藏着什么深刻含义?
1. 前两句:眼见真的为实吗?
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这两句大白话般的描写,藏着惊人的洞察力。苏轼用最朴实的观察告诉我们:同一座庐山,正面看是绵延山岭,侧面看却成了陡峭山峰;远看雄浑,近看奇秀——这不正是我们常说的”立场决定见解”吗?
2. 后两句:人生困局的破解密码
最精妙的”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简直是一记当头棒喝!就像我们常陷入职业烦恼时,朋友一句点拨就让人豁然开朗。苏轼用登山比喻人生:为什么看不清真相?由于你正困在难题里啊!这种”当局者迷”的感慨,放在今天职场、家庭中依然戳心。
三、这首诗为何能流传千年?
1. 把哲学变成”短视频”
苏轼厉害在能把深奥的道理,压缩成28个字的”古代短视频”。没有生僻字,不用典故,就像邻居大爷聊天:”小伙子啊,你钻牛角尖是由于站得太近!”这种”说人话”的聪明,让农夫和学者都能各取所需。
2. 禅意与鸡汤的完美结合
在佛教圣地庐山写下的这首诗,暗合禅宗”跳出执着见本心”的想法。但苏轼不说教,而是让你跟着他游山玩水间突然开窍——这不比硬灌鸡汤高明多了?难怪有人说这是”最高质量的人生治愈系文案”。
四、今天我们该怎么读这首诗?
下次当你纠结于某个难题时,不妨默念这首《题西林壁》。它提醒我们:
– 吵架时先想想对方立场
– 职业瓶颈时尝试跨界进修
– 甚至刷短视频时也记得——算法推给你的,可能只是”山的一个侧面”
苏轼用一座庐山,道破了人类永恒的认知困境。900多年后的我们,依然在重复着”身在此山中”的迷茫,而答案,早就写在那堵寺庙的墙壁上了。你说,这是不是最穿越时空的”人生使用说明书”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