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网广西新闻7月23日电(曾伟 黄启东)连日来,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白木村的荔枝园里,随处可见荔枝沉甸甸缀满枝头,农户正抢抓农时,忙碌地采摘、装筐、搬运。
果农苏艺说:“以前挑一担荔枝下山要走20分钟,汗流浃背不说,果蒂还容易碰掉,卖相不好。现在好了,无人机2分钟就把荔枝送到山下。”
黄启东 供图
广西灵山是中国荔枝之乡,灵山荔枝以“皮薄、肉嫩、汁多”闻名,但这也成了运输的“软肋”——采摘后2小时是质量下降的“黄金临界期”,传统的人工挑运,不仅耗时久,还容易因颠簸造成果蒂脱落、果皮破损,损耗率高达10%以上。
为解决这一难题,广西气象局派驻白木村职业队因地制宜,指导农户引入“无人机+聪明农业”解决方案,将“鲜”的保障从“产后冷藏”前移至“采摘-运输”环节。
职业队选择针对山地地形设计的中型载重无人机,机身轻便、灵活性强,能避开果园里的树枝、电线杆等障碍物,可自动规划最优飞行路线,载重可达65公斤,续航10分钟,完全满足荔枝从山上快速运输到山下的需求。
黄启东 供图
苏艺等果农还用搭载图像识别AI的巡园无人机对果园进行了全覆盖巡检,通过分析果实颜色、大致、果蒂角度等数据,精准锁定了最佳采摘区域。
“以前靠眼睛看,有的荔枝看着红了,其实还没熟;有的熟过了,摘下来就软了。现在有了AI帮忙,摘的荔枝个个甜得像蜜。”苏艺笑着说。
人工采摘完成后,工人将荔枝装入果筐,接着将果筐吊在无人机的载重架上。果农用手持遥控器设置好参数,点击“起飞”,无人机立刻启动螺旋桨,缓缓上升至10米高空,朝着山下的荔枝放置点飞去。
白木村无人机运输荔枝下山,是广西推动“低空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”的具体操作。近年来,广西深入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,将低空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,支持各地开展“农产品低空运输试点”。
苏艺算了一笔账:传统人工挑运,每斤荔枝的运输成本约0.5元,损耗率15%;用无人机运输,每斤成本约0.3元,损耗率降至5%。按白木村今年荔枝产量10万斤计算,仅此一项就能为果农增加收入约8万元。更重要的是,无人机运输推动了荔枝产业的“聪明化转型”——现在,白木村的果农已开始尝试并学会了操作无人机,今后将引领带动越来越多的果农开始用“科技思考”种荔枝、卖荔枝。
“以前觉得种荔枝是‘靠天吃饭’,现在有了科技帮忙,就算遇到坏天气,也能把荔枝快速运出去。”苏艺说。(完)
来源:中新网广西
